TVB搞到新传头上了, 《新闻女王》弹幕都是知识点
2024新传全国考研群 754845758
2024广播电视学考研群 594514955
2025新传全国考研:416887440
后台回复“答题冲刺班”,带你开启弯道超车
后台回复“真题训练营”,参与百日题海战术
后台回复“实务突击班”,走好实务第一步
新闻记者获取证据可以没有底线地不择手段?什么是新闻?TVB久现经典冲突剧——《新闻女王》
《新闻女王》以多个热点事件展现职场当中记者多种面貌与素养,“新闻女王”文慧心(佘诗曼饰)与竞争对手“梁景仁”(马国明饰)抢新闻、玩心机的过程中展现出了一名优秀的记者所应当具备的专业能力与素养。
播播在看的时候,剧中的新闻专业知识总是以各种的方式涌入大脑,下面让播播从新传人的角度来带大家解读一下吧!
意外发生在这里
不代表真相在这里
什么是新闻真实?作为新闻学中最基础的问题,是每一个新闻记者都逃不过但必须回答的命题尤其是在视觉化、追逐流量的当下,新闻真实的讨论越发紧迫。
新闻真实的思考也贯穿着《新闻女王》这部剧的始末,比如在第三集中仁心基金的总理叶晨遭受家暴,主播文慧心(佘诗曼饰演)成功说服叶晨在新闻直播中承认被家暴一事,但在上台前主佘诗曼为了呈现更大的视觉冲击,用化妆品加重了叶晨的伤疤,同时还用负面数据来威胁刘总理以获得支持,叶晨疑问:“这算不算捏造新闻?”而佘诗曼则认为新闻所报道的事情是真实的就够了。
我想,如果文慧心(佘诗曼饰演)如果背过《新闻学概论》,可能就说不错这类话了。通常而言,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的事实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准确度。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具有两重含义的。
第一重含义:每个单篇的新闻报道必须完全符合新闻事实。就是要求单篇新闻报道做到准确。
第二重含义:要求每个新闻机构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连续不断地新闻报道,向人们呈现一幅现实社会的真实图画,全面、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即要求整个新闻报道做到全面的反映,能真正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录。
所以,新闻的真实性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不仅包括新闻的具体真实,还包括新闻的整体真实。新闻的具体真实,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
新闻的整体真实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不是针对具体一篇新闻报道,它是指由众多的报道同一内容反映同一现象的一篇篇具体新闻组合而成的全体新闻,全体新闻描绘着报道对象的整体面貌,如果全体新闻如实描绘了报道对象的整体面貌,我们就说新闻传播达到了整体真实。如果没有如实描绘反映对象的整体面貌,那么即使构成全体新闻的每一则具体新闻都是真实的,我们也说新闻传播在整体上是失实的,即没有达到整体真实。
文慧心(佘诗曼饰演)认为发生家暴已然是事实,将伤痕再画重一点也无妨,但即便如此也已经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文慧心(佘诗曼饰演)为了呈现出观众想看到的视觉冲击,不惜捏造新闻,引导舆论,由此可见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真实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首先,媒体刻意迎合受众情绪,新闻反转频发
新媒介环境下,受众“情绪先行,事实靠后”的信息接收特征突出。因此,许多不负责任的媒体肆意发布煽情新闻、虚假新闻,刻意迎合并搅动受众情绪,以博取广泛关注,导致新闻反转事件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
例如在“哈尔滨男子烧伤事件”之中,部分自媒体为迎合公众的猎奇心理,发布不实信息错误引导公众,导致新闻反转发生。可见,失责媒体通过情绪操纵,让新闻真实被无限分解,失去了其依存的根基和权威性。
其次,新闻陷入“速度陷阱”,事实核查缺位
新媒介时代,已然进入到了罗萨所言的“加速社会”,信息的传播从“及时”走向“即时”,这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逐渐增加。然而,部分失责媒体片面追求新闻发布速度,忽视了对新闻事实的核查,导致不实新闻层出不穷,污染网络空间的信息环境。比如在去年袁隆平院士去世事件中,CGTN抢先发布其去世消息,而忽视了对新闻真实性的坚守,妨碍了公众对真实情况的了解,引发了公众的强烈不满,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媒体专业性危机。
再次,传播内容趋于碎片化,新闻全貌逐渐被遮蔽
新媒介的“即时性”使信息传播呈现点状传播的样态。在很多情况下,媒体传播的是局部的碎片化内容,无法反映新闻全貌。虽然新闻真实的过程性决定了不断修正新闻报道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在新媒介时代,频出的热点、碎片化的内容会干扰受众对完整信息的接收。在新闻媒体呈现完整真相以前,真实的不同版本已在受众中广泛流传,遮蔽了真相的流通空间,加大了真实确证的难度。
然而,传者即受者,大众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受互动性强,每个人既可以是传者也可以是受者。在每一次再传播中,传播者有时会根据自己的理解甚至好恶转载、编辑、评论信息,这样就在有意无意中致使内容出现偏差或失实。
最后,信息趋于共享,新闻与信息界限模糊
由于越来越多的社交媒体、自媒体的进入,媒体的边界正在模糊。同样的原因,也在导致新闻与信息的界限模糊。新闻与信息并不是等同的概念。简单地说,新闻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但是新闻信息具有新闻价值,而一般信息没有;新闻的传播要通过新闻机构完成,是一种社会性的大众传播,而信息的传播可能是人际传播、组织传播或者自身传播。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传播的并不一定都是新闻,很多只能说是信息。
如果你将来成为一名职业新闻记者,面对流量与业绩的压力,你是否会坚定地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是否会站出来否定文慧心(佘诗曼饰演)的做法?
记者的责任
是坚守与审视
剧中张家妍(李施嬅饰演)掌握了一份仁心基金的负面账单,想让文慧心(佘诗曼饰演)播报出来,但文慧心(佘诗曼饰演)衡量了各方局势,选择暂时不报仁心基金的负面新闻,而是给其时间进行整顿,既照顾了仁心基金所收留的儿童们,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同时也促进了问题的解决。
记者的责任不单单是报道事实、寻求真相,还需要担负起各种社会责任,用宏观的视角去审视问题,这需要新闻人在坚守新闻职业道德的基础上积累经验、锻炼处事能力。如果是你,你会像张家妍一样毫不犹豫报道真相,还是会像文慧心这样综合衡量使得损失降到最小?
“新闻职业道德”作为新闻学的重要知识点,不仅需要作为考生的我们牢记,今后成为一名新闻人也要时刻提醒自己,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新闻职业道德是指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职业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工作者基于相似的工作环境、工作要求,形成比较一致的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技能和职业习惯,产生新闻工作者的共同道德要求,即新闻道德。
新闻职业道德的主体包括两个方面:个体主体,即新闻工作者个体;组织主体,即新闻媒体。对新闻工作者来说,需要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对新闻媒体来说,需要承担媒体社会责任。
狭义的新闻道德主体就是指职业新闻工作者,并且仅仅是指职业新闻工作者个体。但职业个体总是职业共同体的成员,而职业共同体是组织化、群体化的主体,因此,新闻道德主体还有组织主体的存在形式,这就是新闻媒体。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闻记者不仅面临着复杂的社会关系与矛盾,还面临着技术变革与媒体融合等等新的状况,那么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究竟应该如何做?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记者应当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
首先,媒体融合时代,新闻记者应当拥有全媒体素养;近年来,机器人、VR技术、5H页面、直播、无人机航拍等新技术渗透进了新闻生产的各个层面,极大地影响着新闻业态。如果把新科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理解为一种创新的扩散,那么生产信息的记者理应成为受众中的革新者,利用新技术提高新闻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新技术与新闻的融合。
其次,众声喧哗时代,新闻记者应当拥有舆论引导力;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平台已经拥有了巨大的影响力。在舆论引导过程中,新闻记者应该更加重视新媒体的力量,运用好新媒体的特点,让舆论引导达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利用新媒体实时更新的特点,不断实时更新事件的最新进展。
最后,生产开放式格局下,新闻记者应坚守新闻专业主义;互联网的介入,使得传统新闻生产的线性模式被打破,“把关人”的缺失使得新闻在真实、客观、权威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仰仗职业新闻记者。这要求记者要判断新闻价值、核实信息、调查补充新的事实,成为公民新闻的榜样。
在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依然拥有着巨大的舆论引导能力,记者应当像文慧心一样擅于运用媒体自身的引导力去解决问题,推动社会发展。
新闻娱乐化
等同给观众放假?
剧中第5集介绍了网红思觉大叔事件,思觉大叔作为一名网红,自身带有巨大的流量,文慧心(佘诗曼饰演)的对手——主播佐治主张“把新闻娱乐化,给观众放个假”,而佘诗曼秉承着职业新闻人的态度坚持专业化播报,针对思觉大叔患有“思觉失调”这个精神疾病向大众普及医学知识——其实精神科病人伤人倾向很少,但传媒经常标签病人,造成大众的固有印象。最终真相浮出水面,出现了舆论反转。
后真相时代,受众戏谑化、情感化的表达推动着新闻出现了娱乐化的倾向,然而新闻娱乐化会逐渐消解媒体的权威和公信力,需要我们去正确看待。
新闻需要娱乐化吗?新闻娱乐化是目前新闻信息传播的一种“泛娱乐化”现象,是指新闻媒体在报道内容上偏向于软新闻或使硬新闻软化,增强娱乐性而削弱严肃性。表现为内容上注重软新闻、着力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形式上强调吸引力。
为什么会出现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呢?
①首先,网络媒体具有信息海量化、多媒体的特性。
信息海量化。互联网上的海量数据无所不包。受众在疲惫的人际交往和强大的生活压力下,面对大量信息时,会主动选择娱乐性的信息,从中获得乐趣,放松身心,因此传播者也热衷于娱乐性信息。为了从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迅速抓住受众的注意力,网络媒体制作了大量娱乐化新闻。
多媒体性。多媒体利用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上实现了多种媒介融合,图、文、音、视、动画等多种形式综合叠加,增加了新闻的现场感,带给受众多重感官的冲击。原本只用语言表述的严肃新闻,在多媒体网络新闻的风潮下也变得娱乐化了。
②其次,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传媒业过分重视希望产品的消费特性,强调媒介的商品化经营。
过分重视消费特性。在传媒的产业化进程中,部分媒体存在着认知与运作上的偏差,过分重视消费特性,将受众当作传媒产业的“消费者”,一味地满足受众的需求,试图用娱乐至上的商业形式放大媒体的作用,以谋求浏览量、点击率,提高媒体的收入。例如,关于腐败官员案件的严肃报道中,部分媒体挖掘其与情妇的故事;关于足球运动员的报道中,部分媒体则抓住其私生子的问题不放。
过分强调媒介的商品化经营。当前相关部门会采取一些宽松的政策来促进媒体的发展,但这不应该使传媒的社会职能和舆论导向作用减弱。大多数媒体在商业竞争中会过分追求点击量、转发量等数据,部分完全以商业方式经营的媒体,为谋求发展,甚至会丧失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③最后,受众具有追求娱乐、共情的心理需求
受众使用媒体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面对“故事性”与“冲击力”并存的新闻资讯,大部分受众愿意为其买单。网络媒体抓住了部分受众的心理需求,引导更多受众接受新闻娱乐化。在这种社会风潮下,新闻娱乐化便顺理成章了。
佐治所提倡的新闻娱乐化虽然短时间内吸引巨大流量,受到观众的好评,但长期来看不利于受众对于真相的接收,有损媒体的专业性、权威性与公信力。就像剧中台词所言:
“如果要把新闻娱乐化,不如让新闻台直接关门好了,让网络部那边做就行了,人家看网台经常会问是不是真的。但看我们不会,为什么,因为我们有公信力”。
新闻是记录
而非参与
同样是思觉大叔事件,佐治手下的主播许诗晴去现场抢直播,为了吸引眼球,获得流量,许诗晴绕过了警方部署,偷偷溜进嫌犯家中用隐藏的微型摄像机进行拍摄并直播,十分危险。看到直播的记者张家妍对手下带的新人记者说:“记者的工作是记录,不是参与。”
隐性采访一直以来都是一种备受争议的采访手段,但像许诗晴这样的隐性采访方法很显然背离了应当遵循的原则,不仅将自身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还扰乱了警方的部署。
隐性采访是指,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形式。通常适用于(1)潜入违法、犯罪活动的人员进行的采访活动;(2)预计采访对象会拒绝配合的采访活动;(3)不宜记者公开身份的相关场合。采写揭露、批判性报道常用这一形式。
隐性采访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的,其优点是不会因为记者的采访而改变采访活动的原貌。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减少采访障碍和干扰,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事实。但一般应控制在法律和社会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获得有关部门的授权,不可滥用。
一般来说,隐性采访需要遵循公益性、善意性、真实性、适度性、法制性等基本原则。
近年来出现了许多通过隐性采访手段完成的新闻,其中有些新闻很好的揭露了负面情况,推动行业整改,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也出现了引发争议的新闻事件,使得隐性采访的法律与伦理争议再次引发学界与业界的关注。
比如,2015年高考第一天,南方都市报在其官方微信公号和新闻客户端同时推送了一篇题为《重磅!南都记者卧底替考组织此刻正在南昌参加高考》的文章,瞬间引爆舆论。隐性采访这一方式是否恰当再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还有,今年上半年,河南都市频道的记者为调查缅甸非法偷渡和诈骗行为,冒着生命危险卧底进了缅北诈骗窝点。四位记者兵分三路,卧底120多天,成功脱身回来,制作了《边境“蛇”影》等系列视频。视频全方位多角度揭露了境外电信诈骗、人口贩卖等非法跨境行为。
隐形采访作为一种具有法律与伦理争议的采访手段,需要十分谨慎,在采访进行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上述原则,保留必要的证据以防自己陷入法律争议当中。
《新闻女王》这部传媒职场剧将记者在新闻实践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境与矛盾一一展现,如新闻真实、新闻职业道德、新闻娱乐化、隐性采访,有些道理虽然粗糙,但是依旧很真实管用。
泥沙俱下的新闻媒体行业,的确需要有人坚守这些基本原则。正如剧中所说的,“船最怕找不到方向,特别是大风大浪的时候,所以才需要灯塔”。
参考文献:
1.杨奇光,《新闻真实观的历史流变、数字面向及其研究进路》,新闻与写作.2022(07)
2.白雨萌、赵丽娟,《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娱乐化的新发展》,中国报业.2023(14)
3.陈力丹,试论隐性采访的法律意识和行为规则,《现代传播》
4.李林珏,浅谈新闻采访特征及采访技巧,《新闻传播》
5.潘忠党、陆晔,《走向公共:新闻专业主义再出发》,国际新闻界.2017(10)
有事没事找爱传播小助手
早早
小S 2.0
知知
小S
福仔
胖胖
小E
小S 3.0
卷卷
往期精彩: